At the dawn of the social media era, Belle Gibson became a pioneering wellness influencer - telling the world how she beat cancer with an alternative diet. Her bestselling cookbook and online app provided her success, respect, and a connection to the cancer-battling influencer she admired the most. But a curious journalist with a sick wife began asking questions that even those closest to Belle began to wonder. Was the online star faking her cancer and fooling the world? Kaitlyn Dever stars in the Netflix hit series Apple Cider Vinegar . Inspired by true events, the dramatized story follows Belle’s journey from self-styled wellness thought leader to disgraced con artist. It also explores themes of hope and acceptance - and how far we’ll go to maintain it. In this episode of You Can't Make This Up, host Rebecca Lavoie interviews executive producer Samantha Strauss. SPOILER ALERT! If you haven't watched Apple Cider Vinegar yet, make sure to add it to your watch-list before listening on. Listen to more from Netflix Podcasts .…
Player FM - Internet Radio Done Right
Checked 13d ago
one 年前 前追加した
中研院文哲所에서 제공하는 콘텐츠입니다. 에피소드, 그래픽, 팟캐스트 설명을 포함한 모든 팟캐스트 콘텐츠는 中研院文哲所 또는 해당 팟캐스트 플랫폼 파트너가 직접 업로드하고 제공합니다. 누군가가 귀하의 허락 없이 귀하의 저작물을 사용하고 있다고 생각되는 경우 여기에 설명된 절차를 따르실 수 있습니다 https://ko.player.fm/legal.
Player FM -팟 캐스트 앱
Player FM 앱으로 오프라인으로 전환하세요!
Player FM 앱으로 오프라인으로 전환하세요!
들어볼 가치가 있는 팟캐스트
스폰서 후원
人文來風
모두 재생(하지 않음)으로 표시
Manage series 3532021
中研院文哲所에서 제공하는 콘텐츠입니다. 에피소드, 그래픽, 팟캐스트 설명을 포함한 모든 팟캐스트 콘텐츠는 中研院文哲所 또는 해당 팟캐스트 플랫폼 파트너가 직접 업로드하고 제공합니다. 누군가가 귀하의 허락 없이 귀하의 저작물을 사용하고 있다고 생각되는 경우 여기에 설명된 절차를 따르실 수 있습니다 https://ko.player.fm/legal.
모두 재생(하지 않음)으로 표시
Manage series 3532021
中研院文哲所에서 제공하는 콘텐츠입니다. 에피소드, 그래픽, 팟캐스트 설명을 포함한 모든 팟캐스트 콘텐츠는 中研院文哲所 또는 해당 팟캐스트 플랫폼 파트너가 직접 업로드하고 제공합니다. 누군가가 귀하의 허락 없이 귀하의 저작물을 사용하고 있다고 생각되는 경우 여기에 설명된 절차를 따르실 수 있습니다 https://ko.player.fm/legal.
सभी एपिसोड
×本集邀請鄭瑋寧老師介紹山田鐘人、阿部司的《葬送的芙莉蓮》,從人類學視角出發,談論其中包含的時間、靈魂、記憶、情感互動等議題。 【大綱標記】 00:21 《葬送的芙莉蓮》基本介紹 04:13 《葬送的芙莉蓮》內含的「時間」與「靈魂」議題 07:14 《葬送的芙莉蓮》內含的「理解人類」議題 11:01 《葬送的芙莉蓮》的魔法設定觀 15:06 《葬送的芙莉蓮》中「冒險」的意義 19:47 《葬送的芙莉蓮》值得推薦的理由 【講者介紹】 鄭瑋寧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陳威瑨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 FB: 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本集邀請詹宜穎老師介紹魚豐的《地──關於地球的運動》,介紹該作品涉及的歷史背景、結構安排上的特色,以及衍生的思考議題。 本集內容為講者個人觀點,歡迎各位聽眾就自身想法與我們交流。 【大綱標記】 00:45 作者介紹 01:43 《地──關於地球的運動》的題材運用與角色塑造 06:02 《地──關於地球的運動》的內容特色與核心精神 12:04 《地──關於地球的運動》衍生的思考議題 以下部分涉及重要劇情內容: 16:33-18:10 【講者介紹】 詹宜穎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組員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創系兼任助理教授 陳威瑨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引用書目】 『チ。-地球の運動について-』魚豊さんインタビュー|ぼくらの地球は美しい(魚豐訪談「我們的地球是美麗的」) https://yamap.com/magazine/38240 - FB: 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本集邀請祁立峰老師介紹諫山創的《進擊的巨人》,討論這部作品的寓意、結構特色與帶給讀者的啟發,以及相較於其他熱門作品的特殊之處。 本集內容為講者個人觀點,歡迎各位聽眾就自身想法與我們交流。 【大綱標記】 00:58 《進擊的巨人》基本介紹 01:53 《進擊的巨人》關於民族與戰爭的深刻思辨 04:43 《進擊的巨人》的結局解讀與對戰爭的思考 10:58 《進擊的巨人》敘事方式的特色 14:51 《進擊的巨人》與二戰後日本的戰爭反思問題 17:42 諫山創的成長環境與《進擊的巨人》的敘事 20:15 《進擊的巨人》值得被推薦的理由 以下部分涉及重要劇情內容: 01:25-02:11 03:38-03:46 04:55-08:45 09:55-10:14 12:54-13:12 14:00-14:25 15:37-15:43 16:50-17:13 19:51-20:08 以下部分涉及劉慈欣《三體》重要劇情: 09:29-09:55 13:21-13:28 【講者介紹】 祁立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陳威瑨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 FB: 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本集邀請趙恬儀老師介紹古館春一的《排球少年》,談論此作品在日本運動漫畫史上的定位,以及其中在角色塑造、情感表現、取材徵實上的精采之處。 本集內容為講者個人觀點,歡迎各位聽眾就自身想法與我們交流。 【大綱標記】 01:10 《排球少年》基本介紹 04:26 日本運動漫畫發展脈絡下的《排球少年》 11:44 《排球少年》中的情感刻畫 16:09 《排球少年》中的寫實刻畫 17:57 《排球少年》中的角色深度 23:08 《排球少年》帶來的社會文化省思 26:59 《排球少年》帶來的啟發與名場面舉例 以下部分涉及劇情暗示: 20:54-23:26 28:59-29:50 【講者介紹】 趙恬儀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 陳威瑨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 FB: 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本集特別邀請到甫由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榮退、正應邀於中央大學客座的大木康教授,為聽眾介紹東京大學諸多珍貴文庫的特色,由本所楊玉成研究員訪談。 大木康教授可謂中國書籍史研究的先行者,他由明末蘇州文人馮夢龍出發,將明清時期的文學、出版、書籍及文化交織為一幅錦繡。東京大學的漢籍分別收藏於總合圖書館、文學部、東洋文化研究所及教養學部圖書館,收藏量可謂世界上屈指可數。 在節目中,大木康教授娓娓道來南葵、青洲、大木、雙紅堂、倉石等文庫的重要藏書,包括許多孤本及善本。雖然這些珍本,在關東大地震燒失了75萬本之多,但重新收購、加上各界人士的捐贈後重編;在二次大戰的戰火中也盡力加以疏散,才逐漸成就了今日的規模。這些書籍的聚散故事讓人動魄,卻似乎不僅是東京的,也牽繫著臺灣、及世界各地的書籍故事,訴說著時代的跌宕,也一再讓我們體認到書香恆久遠,而「本本永流傳」是期許也是責任。 【大綱標記】 03:23 東洋文化研究所各文庫的來龍去脈 09:40 東方文化學院的漢籍 15:44 昌平坂學問所的漢籍 18:09 珍本的電子化:公開與保存 22:40 馮夢龍與祁彪佳交織的書籍史 25:54 書本的觸感與香氣 【講者介紹】 大木康 東京大學文學博士 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 楊玉成 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 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 FB: 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一般我們想到書的作用,可能不外是傳遞知識、提供娛樂、啟發思考、慰藉心靈,但除此之外,書籍也可以「召魂」,讓被遺忘的人,或者因為政治力量,被箝制、消音、甚至消失的人,重新進入社會大眾的心目中,引起關懷,為死者曾經遭受過的苦難和傷痛,重新尋找安頓的方式。這集講述明代初年政權遭篡奪、被消音的建文故事,如何因為晚明出版文化蓬勃發展,在各類書籍乃至舞台上「還魂」,回應人心情感之所向,生長出各種面貌。 【大綱標記】 00:21 什麼是「藉書籍還魂」? 01:16 今天講什麼樣的鬼魂 11:40 建文流亡 14:17 建文故事在東亞 16:09 建文是什麼樣的鬼魂? 19:44 如何藉書籍還魂? 27:22 多音複調的晚明社會 29:59 戲曲中的建文故事 【講者介紹】 劉瓊云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博士 文哲所副研究員 【參考書目】 劉瓊云〈帝王還魂──明代建文帝流亡敘事的衍異〉,《新史學》23卷4期 劉瓊云〈清初《千忠錄》裡的身體、聲情與忠臣記憶〉,《戲劇研究》17期 周啟榮主講、許庭慈整理、劉瓊云編訂:〈邊緣中生長的中心〉(「書頁邊緣:中國書籍史與文本政治」國際學術研討會主題演講紀要(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34卷2期 - FB: 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本集邀請國立故宮博物院曾紀剛老師,分享他與古書為伍的工作,以及在書頁間觀察到的書籍生命故事。 故宮收藏豐富而珍貴的古書,他們跨越時空流傳至今,一方面滋養著千百年來人文知識的生命力,書籍自身也留下各種有趣的歲月痕跡。為了拉近聽眾朋友和古書的距離,二位講者在聊天的過程中透過聲音來描述著作的形成過程與書籍的生產方式,也補充了許多和古書相關的背景知識。希望大家即便不是親手翻閱這些古書,書籍的生命史也宛如就在眼前,延伸出更生動有趣的認識和想像。 【大綱標記】 01:34 博物館員手中與眼裡的書籍生命史 04:39 雕版印刷帶出的媒體轉型與視覺革命 14:41 木頭如何印成書? 24:27 從一部宋版《文選》來認識書籍、書版與印本的生命歷程 35:16 藏書家尤袤與他所刻的李善注《文選》 45:48 書的「生命」如何被「看見」? 52:12 古書流轉的生命際遇 【講者介紹】 曾紀剛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博士 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 助理研究員 劉瓊云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博士 文哲所副研究員 - FB: 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距今二百五十年前,約當清乾隆中後期,一位才華洋溢的側室葛秀英結束了僅19年的人生。她辭世後,丈夫秦鏊為她編輯、刊行遺作,並舉行文學悼念活動,建立起她的女作家形象。 本集透過此一獨特的例子,與大家分享明清時期的才女,如何以寫作訴說所見所思,她們的文字又如何被出版、流傳,以書籍的形式,演繹她們獨特的身影與生命。 【大綱標記】 01:13 明清才女文化 04:21 葛秀英短暫的一生 06:34 她的書寫:遺作徵集 08:06 遺作的流傳:人們如何讀她? 11:21 抄本體現的書籍生命史 13:16 贈言傳統 【講者介紹】 林小涵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 【引用書目】 葛秀英《澹香樓詩草》 秦鏊輯《淡香小景(影)》 袁枚《隨園詩話補遺》 - FB: 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本集邀請關注中日比較文學的蕭涵珍老師,與我們談談江戶合卷的世界。 什麼是合卷?什麼是翻案?合卷如何改寫中國小說?聽過組裝版的「三言」、日本神話版的《西遊記》、性別逆轉版的《水滸傳》嗎?想像過《莊子》寓言融合人情糾葛的故事嗎?這一集我們一起聊聊遠離故土的中國文藝在日本的嶄新面貌,看看江戶作家的奇想天開。 【大綱標記】 01:23 什麼是合卷? 02:21 合卷的初期:《敵討安達太郎山》 06:12 合卷的成熟期:《金毘羅船利生纜》與《傾城水滸傳》 07:47 合卷的晚期:《牡丹園娘莊子》 【講者介紹】 蕭涵珍 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 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參考書目】 1. 鈴木重三《合巻について》、東京:大東急紀念文庫、1961。 2. 蕭涵珍〈笠亭仙果《牡丹園娘莊子》論析:牡丹、楊貴妃與莊子的典故運用〉,「書頁邊緣:中國書籍史與文本政治」國際學術研討會。 - FB: 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本集邀請關注視覺媒介的楊中薇博士,以及關注溝通與中介議題的廖晏顥博士,與我們聊聊由「媒介」的角度可以如何解讀古典文學? 媒介研究將文字視為一種「資訊網絡」,強調文學與現實之間,並不是簡單的對應關係,而是與圖像、技術等多重網絡交織。他們以晚清小說為例子,講述小說家參考了畫報和圖像,再結合自身經驗後,演繹出更豐富如實的人物形象。 原來,新媒介對於古典文學書寫的影響、以及文字與視覺媒介可能開啟的「跨界合作」,都超乎想像。 【大綱標記】 01:45 文字也可以視為資訊網絡之一 05:59 小說與畫報的跨媒介現象 15:54「連載小說」與書籍的生命史 20:43 小說家如何看待新媒介? 【講者介紹】 楊中薇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文化博士 文哲所助研究員 廖晏顥 耶魯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參考書目】 楊中薇:〈與畫報共生:《續海上繁華夢》與二十世紀初跨媒介小說的興起〉,《台大中文學報》72期 - FB: 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本集邀請尋訪於世界各地圖書館,研究古籍版本的林桂如老師,與我們談談古籍的生老病死。書和人一樣,擁有各各不同的外型、氣味、與內涵。同樣的,書也和人一樣,在歲月中旅行,經歷生老病死。而現在收藏於各地圖書館的古籍,則是得到妥善照顧,長命數百歲的幸運兒。 古代藏書家如何愛書成癡?曾經被苦心收藏的善本古籍,為何散逸消亡?那些有幸被保存下來的書籍,又經歷了什麼樣驚險的旅行?這集我們就一起來聊聊書與人生命交織的故事。 【大綱標記】 01:58 書的「精神」與「肉體」 04:33 書籍的孕育與誕生 06:42 書籍「變老」的時候… 10:21 書籍為何消亡? 22:30 書籍的奇幻旅行 【講者介紹】 林桂如 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 政治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劉瓊云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博士 中研院文哲所副研究員 【參考書目】 「書與人」2021 年中研院院區開放活動 https://iclp-sinica.github.io/active2021/ - FB: 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一般我們讀書,最看重的是「正文」。然而,書籍的封面、序文、插圖等正文周邊的設計,往往影響讀者對一本書的第一印象,甚至牽動對正文的解讀。在古代中國,書頁「邊緣」中的訊息往往比現代更豐富、更繽紛。本集邀請中研院文哲所「書頁邊緣:中國書籍史與文本政治」計畫的兩位主持人,談談這個計畫最初的發想,以及從「邊緣」穿透正文的樂趣和發現。 【大綱標記】 00:30 為什麼要從「邊緣」解讀書籍? 04:25「書」的多樣面貌 13:58 什麼是文本政治? 22:42 人文學科如何跨領域合作? 28:47「副文本」、「惡之華」、「說真話」——三種從邊緣切入的閱讀視角 【講者介紹】 楊玉成 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 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劉瓊云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博士 中研院文哲所副研究員 - FB: 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本集由來自烏克蘭的戴漢娜(Hanna Dashchenko)教授,分享她因緣際會以中國文學為主修,投身唐宋詞世界的歷程。 戴漢娜原本來台訪問的計畫受covid疫情影響,不得不擱置;但臺灣在烏俄戰爭爆發後發起的獎助學人計畫,反而促成她順利到中研院做研究。她在節目尾聲也對臺灣的學術環境、以及烏克蘭獨立後所發展的漢學提出自己的看法。 【大綱標記】 01:30 主修的轉彎:俄國文學到中國文學 07:03 研究據地的轉彎:烏克蘭到臺灣 09:30 臺灣的生活感思 12:28 烏克蘭的漢學傳統與特色 16:11 烏克蘭的中國古典文學翻譯 【講者介紹】 戴漢娜(Hanna Dashchenko) 烏克蘭國立Oles' Honchar Dnipro大學 文學博士 烏克蘭國立Oles' Honchar Dnipro大學 副教授 目前以客座身分在文哲所訪問研究中 雷之波(Zeb Raft)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博士 文哲所副研究員 胡曉真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博士 文哲所特聘研究員 【引用書目】 Dashchenko H. “The Genesis of Yi’an Style ( 易安體 ) in Medieval Chinese Poetry,” Respectus Philologicus, 2022 No. 41 (46), pp. 120-131. - FB: 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本集來自德國,現於美國賓州州立大學任教的傅朗(Nicolai Martin Volland)教授,分享了自己在海德堡大學求學,以及在台灣、新加坡、美國各地研究、教學的經驗,並暢談自己近年的研究興趣——海洋及現代文學,期能從中開啟拓深現代文學研究的豐富可能。 【大綱標記】 01:04 德國海德堡大學漢學系的學術養成 02:56 跨越台灣、新加坡、美國的學術旅程 04:09 近年的研究重心:海洋與現代文學 08:44 ACCL(美國中國文學與比較文學學會)與美國的漢學研究 10:31 未來與台灣學界合作交流的期許 11:44 書店迷的踏查之旅 【講者介紹】 傅朗(Nicolai Martin Volland) 海德堡大學漢學博士 賓州州立大學亞洲研究暨比較文學系副教授 陳碩文 政治大學中文博士 政治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引用書目】 Nicolai Martin Volland , Socialist Cosmopolitanism:The Chinese Literary Universe, 1945-1965,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陳碩文:《航向新世界:現代文人在上海的跨域譯寫》,臺北:政大出版社。 - FB: 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本集韓若愚教授分享了她對中文產生興趣的契機,她教授「漢字之美」這門課程的經驗和感想,並介紹她近年的研究計畫——透過圖文敘事,考察並講述漢字在十六世紀為遠赴中國的歐洲傳教士所喜愛,到二十世紀進入「現代化」過程中,周折起伏的生命史。 【大綱標記】 02:06 對中文產生興趣的機緣 05:07 用圖像敘事做學術? 09:28 如何在美國教授「漢字之美」的課程 11:09 文明或野蠻?漢字的生命史 16:03 人文藝術帶來的美好 【講者介紹】 Rivi Handler-Spitz 韓若愚 芝加哥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 Macalester College 東亞語言與文化系教授 劉瓊云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博士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引用書目】 韓若愚教授的學術著作: 書籍 https://rivihandlerspitz.com/scholarship-in-words/ 圖像 https://rivihandlerspitz.com/pictures/ 野蠻文字 (Savage Script) https://rivihandlerspitz.com/savage-script/ - FB: 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研究的起點:從自我出發,寫一個對你(和世界)意義重大的研究計畫》英文版和中文版問世後,受到極大歡迎與矚目。 本集邀請作者與編者來訪文哲所,對談學術興趣如何尋找?「問題意識」如何成形?學術能力又該如何鍛鍊?他們還分享了許多創新的技巧,以及未來的出版計畫。 【大綱標記】 00:21 本書的誕生,作者與譯者 06:51 彷彿「心電圖」的材料探索 09:32 問題的彙整及「變數」 13:07 找到自己的聲音 15:02 練習「從小處著眼」 18:27「麥片盒挑戰」:逃出主題迷宮 【講者介紹】 雷勤風 Department of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許暉林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參考書目】 Thomas S.Mullaney, Christopher Rea著,許暉林譯:《研究的起點:從自我出發,寫一個對你(和世界)意義重大的研究計畫》,台北:麥田出版,2023年 - FB: 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本集葉可佳教授以漢學家的身分向聽眾講述學習中文的經驗、研究領域及在臺生活,同時也分享自身對臺俄漢學界的觀察及展望。 【大綱標記】 01:13 中文學習經驗與研究中國文學的契機 05:27 在臺面臨的文化、生活差異 08:18 俄國漢學教育特點及限制、重點研究機構與側重的研究領域 12:56 臺俄漢學家對自身研究的影響 17:23 在臺生活軼事 【講者介紹】 葉可佳(Екатерина Завидовская, Dr. Ekaterina Zavidovskaya)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博士 俄羅斯國立布良斯克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陳相因 中研院文哲所副研究員 - FB: 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林淑慧教授自1998年踏足數位人文領域以來,使用台灣古籍文獻資料庫、數位地圖,重構台灣文學的歷史脈絡與空間現場;也繪製G.I.S.系統中的「主題圖」以饗學界。 林教授在本集節目分享她透過文本視覺化、空間化,讓大眾能沉浸式地理解漢人移居、二二八事件、原住民的歷史情境;並通過追索作家文本的行旅路線,詮釋作家面對台灣史和土地空間的情感投射。 【大綱標記】 00:40 投入數位人文研究的契機 01:52 歷史感與空間化 05:45 史料與文學地理資訊系統(LGIS)之合爐 08:57 空間式的閱讀 18:14 實感的生命經驗——《人權何在: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生命故事地圖》之出版 20:29 台灣研究的「地方感」 25:32 邁向世界的台灣研究 【講者介紹】 林淑慧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教授 李筱涵 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參考資料】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網站「開放學者平台」 https://scholar.lib.ntnu.edu.tw/zh/persons/shu-hui-l%C3%ADn 林淑慧,《台灣小說的時空想像》(台北:萬卷樓,2022) - FB: 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本集邀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淑君與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劉苑如對談,分享本院數位文化中心如何運用鍵結開放資料(Linked Open Data, LOD)串接各種類型的資訊,像樂高積木般砌出多元而立體的知識;並藉由數位策展與知識轉譯發掘更多具有當代意義的故事。 【大綱標記】 01:14 何謂鍵結開放資料 02:34 遠讀陳澄波 06:05 靈活地分析明清人物傳記 09:24 LOD幫助知識公眾化與專業化 10:04 成為開放博物館的館長與策展人 12:42 構思一個美食家譚延闓的展覽 18:07 活生生的人物與故事地圖 20:01 從模組化到元宇宙 【講者介紹】 陳淑君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劉苑如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參考網站】 從北緯23.5°出發 陳澄波 https://chenchengpo.asdc.sinica.edu.tw/ 人名權威人物傳記資料庫 https://newarchive.ihp.sinica.edu.tw/sncaccgi/sncacFtp 筆墨譚心──延闓記網站 https://digiarch.sinica.edu.tw/tan/index.html - FB: 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本集邀請陳淑君、連玲玲、劉苑如三位在中央研究院深耕數位人文研究的學者對談,分享他們如何踏上數位人文研究的道路,成為這個領域當中的創客。三位學者從自身的學術傳統汲取養分,與新興的數位科技碰撞火花,思考如何銜接過去與未來,從而描繪出更加豐富的知識圖像。 【大綱標記】 00:38 開啟數位人文研究之路 07:25 個案分享與創客精神 19:40 遠讀的圖像 25:40 統計是一種語言 29:22 傳統作為定錨,數位開拓視界 【講者介紹】 陳淑君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連玲玲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劉苑如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參考網站】 近代婦女期刊資料庫 https://mhdb.mh.sinica.edu.tw/magazine/web/ 遊方:歷代僧傳僧人的出行敘述 https://youfun.litphil.sinica.edu.tw/ - FB: 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022年11月生成式AI正式進入大眾的日常生活,這波技術革新對人文學界帶來什麼樣翻天覆地的改變?本集節目邀請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項目經理鄧國亮與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資深項目經理王宏甦分享他們的數位人文教學與研究經驗,並討論未來在教學策略上的調整,以及研究方向的部署。 【大綱標記】 01:12 翻天覆地的生成式AI 02:18 哈佛大學的教學經驗 19:28 未來挑戰與發展方向 22:19 人文學科的跨界合作 【講者介紹】 鄧國亮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Digital China Initiative項目經理、東亞系講師 王宏甦 哈佛大學「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資深項目經理 【參考網站】 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Digital China Initiative 網址: https://sites.harvard.edu/digitalchina/ 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CBDB) 網址: https://projects.iq.harvard.edu/chinesecbdb GitHub: Generative AI for East Asian Studies https://github.com/fccsdigitalchina/generative_ai_east_asian_studies - FB: 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本集邀請影評人趙鐸與李育霖教授對談李教授2023年的新作《數位魅影:歷史的典藏與記憶》,這本書當中是如何凝聚其近年來的關懷:數位科技技術的文學史敘述及文化生產、數位性的美學範式與檔案倫理,以及數位體制(Digital Regime)的描述與反思等問題。 誠如李教授所說《數位魅影》一書的基本立場在於,藝術並不僅僅停留在技術和表現的風格上,藝術更是關注「生命」本身。在看似沒有回頭路的數位化的程序中,如何奪回知識的可能、身體相關的倫理以及創作的自由。 【大綱標記】 00:36 技術與美學的張力 05:34 數位體制(Digital Regime)及其反思 15:39 數位技術介入下美學範式的更新 21:57 數位時代下逃逸路線的可能 27:07 從數位到AI 【講者介紹】 趙鐸 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博士生 李育霖 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參考書目】 李育霖《數位魅影:歷史的典藏與記憶》 Thomas Y. Levin, "Rhetoric of the Temporal Index." Jihoon Kim, Documentary’s Expanded Fields: New Media and the Twenty-First-Century Documentary 影像作品 黃信堯:《大佛普拉斯》 Éléonore WEBER:《永無黑夜》 Lucien Castaing-Taylor, VérénaParavel:《利維坦》、《人體新視界》 - FB: 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本集邀請長年參與、投入數位人文學的翁稷安教授,談他加入台大數位人文中心的機緣,以及自己由「溝通者」出發而展開的數位思考與實作。 他自認為是一隻數位人文的烏鴉,面對臺灣人文學界對於數位人文看法的分歧,他談述了資料庫建置者對「受眾」的想像與可能的溝通、不同學門對「數位人文」的想像與未來可行的溝通。 【大綱標記】 02:44 被兵役帶入了數位人文 06:29 人文腦與資工腦如何溝通? 09:38 台灣數位人文的革命宣言與其後 16:03 推薦《數字人文導論》、《何謂數位歷史學》 21:37 資料庫建置與受眾的想像 33:15 想像數位人文學未來的模樣 【講者介紹】 翁稷安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陳瑋芬 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參考書目】 《何謂數位歷史學》 《數字人文導論》 翁稷安、項潔:〈關於數位人文的思考:理論與方法〉、〈數位人文和歷史研究〉、〈數位人文的變與不變〉、〈多重脈絡——數位人文的問題與挑戰〉、〈數位人文──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 - FB: 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數位人文學不只是一門跨領域的學科,更是一項全球化的知識生產,本集節目專訪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的徐力恆教授,透過他遍遊四方的足跡來觀察歐洲、美國、中國大陸和香港的數位人文研究,不同區域的學術傳統與當代科技碰撞,創發出怎樣的世界圖像? 【大綱標記】 01:04 遍遊四方的數位人文見聞 03:18 歐美漢學研究的數位人文經驗 16:38 漢語的特徵與亞洲數位人文發展 21:55 人文與科技的互動 28:00 一個發展中的知識領域 【講者介紹】 徐力恆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羅珮瑄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博士後研究 - FB: 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本集由劉苑如教授訪談簡錦松教授,分享其學思歷程和研究心得。 簡教授講述他由「前數位時代到數位時代的原典精讀」歷程,主張「親身實見,山川為證」的現地研究方法.在紛紜的數位時代,「穿越時空遇見你──談詩的生活」,期盼後之來者能在古典文學的沃土上,開展出各自生命的精彩。 【大綱標記】 00:48 前數位時代到數位時代的原典精讀 14:42 親身實見,山川為證 28:41 穿越時空遇見你──談詩的生活 【講者介紹】 簡錦松 國立中山大學特聘教授、退休後轉任研究員 劉苑如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員 【參考書目】 簡錦松教授著作:《錦松詩稿》、《杜甫夔州詩現地研究》、《唐詩現地研究》、《親身實見-杜甫詩與現地學》、《山川為證-東亞古典文學現地研究舉隅》等。 數位人文成果:「天下通衢——中國歷代水陸交通全圖」 https://see.org.tw/mqrl 劉苑如教授數位人文成果: 「疾病感覺地圖」 https://dh-illnesses.litphil.sinica.edu.tw/ 「葉德輝藏書閣」 https://yeah-dehuei.litphil.sinica.edu.tw/#/ 「遊方」 https://youfun.litphil.sinica.edu.tw/ - FB: 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莊秋君博士,目前任教於越南河內昇龍大學外語學系。以古代中、越交流,特別是使節文化為專業領域。所參與校訂《越南輯略》越譯本於2023年12月出版。本集邀請秋君教授介紹研究心得。 【大綱標記】 01:09 投入越南研究的緣起與學術關懷 04:28 中越交流的媒介人物與使節的特殊性 08:21 台、越文化的關聯與意義 12:31 行萬里路的生活經驗與研究 【講者介紹】 講者:莊秋君 越南河內昇龍大學外語學系講師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博士 訪談人:劉柏宏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博士 - FB: 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陳氏春博士,精熟於越南古代官方中央檔案。博士論文針對硃批奏摺與公文訊息流通進行研究。本集邀請陳氏春介紹研究心得。 【大綱標記】 00:53 介紹越南官方檔案與章奏制度 03:33 研究興趣的緣起 05:27 回憶台灣、德國求學歷程 11:28 與指導教授的互動 14:30 介紹德國漢堡大學寫本中心 18:07 未來研究規劃 【講者介紹】 講者:陳氏春 德國漢堡大學寫本研究中心博士候選人 訪談人:劉柏宏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博士 - FB: 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阮才東院長,研究領域以政治哲學、越南哲學史為主。近年推動多項越南當代政治思想相關計畫。本集專訪阮院長分享學思歷程。 【大綱標記】 01:16 分享來台留學經歷 04:47 儒學在越南的發展與本色 11:11 學術知識與「社會責任」 15:12 未來的發展動向與合作 【講者介紹】 講者:阮才東 越南社會科學院哲學院院長 輔仁大學哲學博士 訪談人:劉柏宏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博士 - FB: 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阮進立教授,是越南古代文字、古代語言學專家。以《越南明鄉華人書寫意識轉變之研究─以鄭天錫、吳仁靜、鄭懷德為對象之考察》為題,取得臺中教育大學博士學位。目前任教於越南文郎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本集邀請阮教授分享越南高教現場之我見。 【大綱標記】 01:00 介紹越南高教整體環境與文朗大學 06:16 分享個人教學、研究、服務生活 13:15 回憶來台留學點滴 【講者介紹】 講者:阮進立 越南文郎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博士 訪談人:劉柏宏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博士 - FB: 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范文俊教授,目前擔任越南國家社會科學翰林院下屬漢喃研究院研究員。研究集中在越南佛教史、越南佛教文化、越南佛教經板、越南佛教書籍、越南碑文研究等領域。也是越南知名書法藝術家。曾受政治大學邀請來台客座。本集邀請范文俊暢談研究與生活。 【大綱標記】 01:05 越南社會科學翰林院漢喃研究院的特色 06:29 漢喃研究可抉發的議題 11:59 研究室外的時光 18:16 訪台教學雜感 【講者介紹】 講者:范文俊 越南國家社會科學翰林院下屬漢喃研究院研究員 訪談人:劉柏宏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博士 - FB: 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플레이어 FM에 오신것을 환영합니다!
플레이어 FM은 웹에서 고품질 팟캐스트를 검색하여 지금 바로 즐길 수 있도록 합니다. 최고의 팟캐스트 앱이며 Android, iPhone 및 웹에서도 작동합니다. 장치 간 구독 동기화를 위해 가입하세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