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er FM - Internet Radio Done Right
Checked 3y ago
추가했습니다 four 년 전
NPOdcast 公益放送站에서 제공하는 콘텐츠입니다. 에피소드, 그래픽, 팟캐스트 설명을 포함한 모든 팟캐스트 콘텐츠는 NPOdcast 公益放送站 또는 해당 팟캐스트 플랫폼 파트너가 직접 업로드하고 제공합니다. 누군가가 귀하의 허락 없이 귀하의 저작물을 사용하고 있다고 생각되는 경우 여기에 설명된 절차를 따르실 수 있습니다 https://ko.player.fm/legal.
Player FM -팟 캐스트 앱
Player FM 앱으로 오프라인으로 전환하세요!
Player FM 앱으로 오프라인으로 전환하세요!
들어볼 가치가 있는 팟캐스트
스폰서 후원
Grumpy helps a reader choose the best hydrangea for their hometown. Plus, Grumpy’s gripe of the week. You can find us online at southernliving.com/askgrumpy Ask Grumpy Credits: Steve Bender aka The Grumpy Gardener - Host Nellah McGough - Co-Host Krissy Tiglias - GM, Southern Living Lottie Leymarie - Executive Producer Michael Onufrak - Audio Engineer/Producer Isaac Nunn - Recording Tech Learn more about your ad choices. Visit podcastchoices.com/adchoices…
NPOdcast 公益放送站
모두 재생(하지 않음)으로 표시
Manage series 2963350
NPOdcast 公益放送站에서 제공하는 콘텐츠입니다. 에피소드, 그래픽, 팟캐스트 설명을 포함한 모든 팟캐스트 콘텐츠는 NPOdcast 公益放送站 또는 해당 팟캐스트 플랫폼 파트너가 직접 업로드하고 제공합니다. 누군가가 귀하의 허락 없이 귀하의 저작물을 사용하고 있다고 생각되는 경우 여기에 설명된 절차를 따르실 수 있습니다 https://ko.player.fm/legal.
《NPOst公益交流站》也有Podcast了!延續連結公益人和創新思維的理念,做為關注非營利組織、社會創新、永續發展的媒體,《NPOdcast》致力成為公益人最前線的放送站,播送深度好故事,帶你深入公益領域,聽見深刻的社會議題觀察,好資訊不漏聽!
《NPOdcast》將推出以下單元 #聽挺好故事 #益時興起 #再續一杯 #in硬學堂 #大時代Hit #好書服 #失敗沒有公式
歡迎跟著《NPOdcast》傳遞公益、挖掘創新、讓永續發生!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8 에피소드
모두 재생(하지 않음)으로 표시
Manage series 2963350
NPOdcast 公益放送站에서 제공하는 콘텐츠입니다. 에피소드, 그래픽, 팟캐스트 설명을 포함한 모든 팟캐스트 콘텐츠는 NPOdcast 公益放送站 또는 해당 팟캐스트 플랫폼 파트너가 직접 업로드하고 제공합니다. 누군가가 귀하의 허락 없이 귀하의 저작물을 사용하고 있다고 생각되는 경우 여기에 설명된 절차를 따르실 수 있습니다 https://ko.player.fm/legal.
《NPOst公益交流站》也有Podcast了!延續連結公益人和創新思維的理念,做為關注非營利組織、社會創新、永續發展的媒體,《NPOdcast》致力成為公益人最前線的放送站,播送深度好故事,帶你深入公益領域,聽見深刻的社會議題觀察,好資訊不漏聽!
《NPOdcast》將推出以下單元 #聽挺好故事 #益時興起 #再續一杯 #in硬學堂 #大時代Hit #好書服 #失敗沒有公式
歡迎跟著《NPOdcast》傳遞公益、挖掘創新、讓永續發生!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8 에피소드
모든 에피소드
×大膽求知,小心驗證!在【IN學堂】當中跟著名偵探解謎一系列公益、永續相關的議題,無論時事或專業用語都如闖關遊戲般輕鬆有趣,順便累積硬實力,要記得,真相不只有一個! 硬學堂之【終極衝刺班系列】中,名偵探和小偵探進行一系列深入剖析,探討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項目,揭開那些理想背後的實際面! 食物如何影響我們的未來?上集【SDG2:消除飢餓】的討論中提到「糧食自給率」,是為了確保人有東西吃——但回到源頭,世界各地農民、漁夫等糧食生產者的福祉或許是SDG2更關注的焦點。當然,「如何耕種得更永續?」不是一般人能輕易理解和介入的議題,因此,且聽我們用兩個故事:影集般的墨西哥「血酪梨」,以及彷彿陰謀論的「種子市場」——讓你/妳了解,這些故事並不只是都市傳說。 本集重點: 01:10 上集【SDG2:消除飢餓】回顧 02:30 深入(莫想歪)細談SDG2:照顧、培力生產者 04:30 消費者視角切入:「你今天吃了什麼?」 06:00 哪尼!喝咖啡怎麼那麼邪惡? 07:30 選擇「公平貿易」,喝飲料也能變正義 09:10 明星食物酪梨的黑・暗・面! 11:35 碳足跡、乾旱、剝削——種酪梨招致的悲劇 13:05 墨西哥「血酪梨」:真實血汗故事 14:15 「糧食是國家的戰略物資」,談壟斷的嚴重性 15:35 種子也有市場!不為人知的糧食界寡頭經濟 18:05 小國農民被迫「領養」的命運 21:00 反擊寡頭是好是壞?中國、台灣分別怎麼做? 22:30 台灣原生種「油芒」是超級未來食物?! 25:45 小結論:怎麼落實永續生產? 主持:名偵探Yuju、小偵探喬治 NPOst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NPOst官網: https://npost.tw/ 若你對社會創新、社會公益等議題有興趣的話,也請訂閱、持續關注本頻道。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r96bra6xi080984luln2bzy/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我們與「餓」距離多少?兩年前疫情剛爆發,鬧得沸沸揚揚的「糧食安全」議題解決了嗎、結論是什麼?根據農委會的計算,109年台灣糧食自給率是31.7%,代表有7成的熱量攝取必須仰賴國外,高度進口的糧食體系,潛藏的風險是什麼? 然而,單看糧食自給率決定農業政策走向也有盲點。讓我們先深入糧食生產端與消費端一探究竟,理解產銷失衡、糧食耗損對糧食安全的影響,以及近幾年在台灣捲起旋風的聖石議題,還有什麼創新發展的可能性? 00:57 解釋【SDG2:消除飢餓】 02:07 世界與「餓」的距離:看聯合國數據 06:47 看台灣的糧食安全? 08:51 自給率是什麼,及其風險? 13:00 「糧食轉作」能否改善台灣仰賴進口的農業體質? 16:12 水果的產銷失衡與農業政策的關係 19:05 生產以外,談消費習慣對糧食安全的影響 23:09 是否該追求提升糧食自給率、自給率=安全? 24:10 「糧食耗損」與糧食安全:損失率、食物浪費等等 26:00 解析台灣的剩食議題 28:33 投入社會創新的案例:格外農品及明日餐桌 32:26 小結:以剩食串聯起社群 NPOst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NPOst官網: https://npost.tw/ 若你對社會創新、社會公益等議題有興趣的話,也請訂閱、持續關注本頻道。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r96bra6xi080984luln2bzy/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每一期的【再續一杯】,我們會回顧這個月在NPOst平台上面的永續專題報導,和NPOst編輯育如如同坐到編輯室內一起聊天,帶你瞭解本期文章內容! 本期主題是【永續發展專題── Σ教育=?】,回顧的文章從台灣的弱勢族群、創新教育,進展到國際案例,探討「SDG4:Quality Education」的可能性與風險,以關懷和批判來檢視台灣的原住民、特教生、非行少年在教育中的處境;延伸至國際,看台灣的團隊如何在尼泊爾這個開發中國家植入深耕的教育種子,也研究亞洲面積最小國家之一的馬爾地夫, 在面臨氣候變遷的威脅下,開發出甚麼樣的教育模式。最後回到台灣,看宜蘭南澳的「教育陪伴」如何點出「人人都可以是教育者」,以及「教育是由每個人組織而成」的重點,最終延伸到本期專題的初衷──教育的總和,是什麼? 直接聽重點! 00:46 介紹本期主題【永續教育】、SDG4的定義 01:21 關於這期多元的題材,NPOst是用什麼視角切入? 05:01 談非行少年的處境:先撕掉負面標籤,看見體制的破洞 08:49 原住民如何突破主流,開創實驗教育 12:33 特殊教育離我們很遠?──教育如何拉近距離 17:12 解構「教育創新」,再探實驗教育、USR 28:48 看向國際上開發中、低度開發國家的教育 31:08 國內外永續教育的相似之處:「看見學生的需求」 32:34 回到台灣,談宜蘭南澳的「教育陪伴」模式 34:49 總結【Σ教育】:教育的總和是什麼? NPOst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NPOst官網: https://npost.tw/ 若你對社會創新、社會公益等議題有興趣的話,也請訂閱、持續關注本頻道。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r96bra6xi080984luln2bzy/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大膽求知,小心驗證!在【IN學堂】當中跟著名偵探解謎一系列公益、永續相關的議題,無論時事或專業用語都如闖關遊戲般輕鬆有趣,順便累積硬實力,要記得,真相不只有一個! 硬學堂之【終極衝刺班系列】中,名偵探和小偵探進行一系列深入剖析,探討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項目,揭開那些理想背後的實際面! 繼上集揭露台灣低貧窮率背後「隱形貧戶」的真相後,進一步探索貧窮人口該如何翻身,成功脫貧?──關鍵並不在於有沒有補助,甚至癥結點不在「錢」,而是「社會資源」。「社會資源」包含家庭、工作、朋友等人際網絡,貧戶在身上充滿負面標籤的狀況下,容易失去關係,和人斷裂──脫貧遂成為一個再次與人連結的過程;與此同時,人人都能做的是,停止擴散、並協助摘除窮人的負面標籤。 本集重點: 01:16 上集回顧 02:21 窮人缺的「社會資源」是什麼? 04:11 還給窮人生存權?──案例分享 05:13 案例1:台灣的性工作者;解法=社會企業? 08:04 如何拉動整個社會的資源?談去汙名化、社會倡議 09:20 案例2:無家者也能當導遊,「芒草心」街遊活動 11:04 案例3:讓街友搖身一變成主廚的「浪人食堂」 14:31 小故事:街友如何擺脫鄰人異樣眼光,重獲認同? 17:11 案例4:專為無家者零工的媒合平台「人生萬事屋」 18:08 「自立、修復」同時進行:重塑街友的自我價值 19:30 影集《女傭浮生錄》,目擊人落入貧窮的過程 23:57 結論:認識「真實的貧窮」;人人都能當防護網 NPOst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NPOst官網: https://npost.tw/ 若你對社會創新、社會公益等議題有興趣的話,也請訂閱、持續關注本頻道。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0m73wibggt70828k5md4kh4?m=commen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大膽求知,小心驗證!在【IN學堂】當中跟著名偵探解謎一系列公益、永續相關的議題,無論時事或專業用語都如闖關遊戲般輕鬆有趣,順便累積硬實力,要記得,真相不只有一個! 從本集【硬學堂】開始,名偵探和小偵探將會進行一系列深入剖析,探討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項目、那些理想背後的實際面! 「真正重要的事情,是用肉眼看不見的。」還記得《小王子》當中的名句嗎?在臺灣,許多貧窮人口同樣不為肉眼看所見。本集節目將告訴你,臺灣的「隱形貧戶」面臨什麼處境;為何他們持續地陷入貧窮?無法脫貧,是自己造成的嗎?台灣低收入戶門檻有多高,政府究竟期望為何?立馬加入終極衝刺班,聽名偵探講課囉! 本集重點: 00:33 開場說明硬學堂之【終極衝刺班系列】! 01:35 解釋SDGs目標一:消除貧窮 02:53 新冠肺炎使得全球貧窮人口暴增 04:48 看見「不可見的貧窮」──台灣低收人數連年下降的真相? 08:04 突如其來的課堂情境劇:想像低收入戶的處境 10:30 名偵探破案時間──申請低收的層層門檻 12:04 矛盾制度下的「隱形貧戶」:落入貧窮,又無法申請補助 14:55 拿到補助以後,更會落入所謂「貧窮陷阱」? 16:21 「以工代賑」如何本末倒置,製造惡性循環? 18:32 關於公務員的「雙重身分」,防弊、助人兩端的拉扯 20:11 「人」比制度重要!反思社會對「窮人」的主流看法 22:01 下集預告:窮和錢其實無關?脫貧也不是有錢就好? NPOst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NPOst官網:https://npost.tw/ 若你對社會創新、社會公益等議題有興趣的話,也請訂閱、持續關注本頻道。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024gcz00u0j0802317ev4xs?m=commen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每一期的【益時興起】,我們邀請一位曾是NPOst報導主角的受訪者,和我們開啟訪後的再對談,補充那些報導中來不及說完的故事後續。 【益時興起】回歸啦!本集特別之處在於,受訪者不是以往NPOst報導的主角,而是媒體業同行,國內關注動物權的獨立媒體──「窩窩」的兩名記者,芷晴和怡君,來談他們去年所做的超大型專題報導「動保捐款大調查」。一系列專題帶出動保團體的資訊透明、動物資源分配的差距,以及教育捐款人等議題。身為愛爸愛媽,不能不知道捐款背後的操作,以及動保團體的資訊透明度,輕易地讓資金流向「動保蟑螂」,除了會助長這類詐騙手法,也浪費掉愛護動物的寶貴資源。而身為媒體人,一定也會對兩位記者製作專題的心路歷程有所共鳴,深入報導能引發甚麼效應?記者的影響力又能走到哪一步?詳情請聽本集節目! 記得讀過報導再聽節目😋 📄🔗:https://wuo-wuo.com/topics/160-funding 本集重點: 00:22 開場介紹來賓、報導內容 02:28 「動保捐款大調查」的源起?窩窩團隊說給你聽! 04:20 專題迴響及流量大揭露! 09:41 兩人一開始對專題的期許? 13:28 專題製作過程最大的驚喜/有趣的發現? 18:05 做出「財務透明度分級制度」的過程及收到的回饋? 26:04 在製作專題的路途上觀察到的動保議題? 32:59 呼籲愛爸愛媽勤奮的打「動保蟑螂」! 34:01 事隔數月來回顧,認為專題發揮了什麼影響力? 36:10 這篇專題帶給政府方的影響? 若你對社會創新、社會公益等議題有興趣的話,也請訂閱、持續關注本頻道。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zhsj2yu05zd0943wvy73drh?m=commen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每一期的【再續一杯】,我們會回顧這個月在NPOst平台上面的永續專題報導,和NPOst編輯育如如同坐到編輯室內一起聊天,帶你瞭解本期文章內容! 新年快樂!以【再續一杯】來開啟新的一年,回顧去年NPOst所做的事情!從去年NPOst的轉型開始,報導更加聚焦於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一併帶你回顧國際大事,看世界各地的永續趨勢,再回首台灣,就會發現我們也已邁入「永續無所不在」的時代。 永續除了能在日常被落實,公益界的工作者例如環保團體、人權團體等,透過行動來實踐SDGs的17個面向。去年上半年疫情,下半年的資安危機,帶給公益界很大的衝擊,進而引發這些省思:如何透過數位轉型來行銷自己?如何加強資訊安全,防止捐款人個資再次被竊取?NPOst一系列報導談到公益團體數位轉型的實際策略,更陸續追蹤資安危機,從根本原因開始,追查真相之餘也道出公益團體的難處,並藉由公眾的力量探索未來出路。 最後這集也回顧去年報導的五個「最」:最高流量、編輯最喜歡,覺得最難做,最受感動,以及最療癒的專題等等,來道別2021,並且承上啟下地預告:接下來的一年NPOdcast也要請大家多指教啦! 本集重點: 00:00 開場拜年(片頭沒有換,只有本集較特別) 01:17 去年NPOst的轉型?集中關注SDGs 02:45 從2021國際大事發現「無一處沒有SDGs」 05:12 疫情帶來的轉機:旅遊的永續趨勢 07:55 永續=減碳環保?NO!永續是甚麼,育如讓你知! 08:56 環境以外,2021還有甚麼國際大事 09:28 為什麼要關注永續?永續跟每個人的關係 11:58 潛入大海的「深水區」:回顧海洋永續專題 13:49 去年公益界大事:疫情和資安危機 14:51 公益界數位轉型:「連結資源很重要」 16:26 突如其來的資安危機,提醒了甚麼? 19:39 登愣!編輯台內幕! 揭曉2021年度報導排行 21:58 NPOst報導「年度之最」(本集亮點在這!?) 28:25 2021的遺憾,2022繼續努力! 31:08 育如の精神喊話:「請聽眾繼續指教啦!」 NPOst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NPOst官網: https://npost.tw/ 若你對社會創新、社會公益等議題有興趣的話,也請訂閱、持續關注本頻道。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ymbmdhqrwka0882n3bvv3pu?m=commen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大膽求知,小心驗證!在【IN學堂】當中跟著名偵探解謎一系列公益、永續相關的議題,無論時事或專業用語都如闖關遊戲般輕鬆有趣,順便累積硬實力,要記得,真相不只有一個! 在講求「影響力投資」的年代,獲利和回饋社會、發揮影響力再不衝突了──至少這是人們的理想。從這個理想裡,誕生許多全新估算效益的方法,其一為「社會投資報酬率」(SROI),一種把影響力貨幣化的成效分析工具。吳宗昇等人曾在〈公益創投的嘗試與探索:公益2.0 案例的SROI 成效評估〉中提到,SROI和成本效益分析(CBA)的最大不同在於「強調『投入』而非成本」,並且將結果分為實質的產出(output),及改變的成果(outcome),因此能容納更多非金錢的回饋,諸如身心健康狀況的改善,以及促進其他利害關係人(如子女)的福祉。SROI雖已經對傳統的成效評估方式帶來改革,但仍可能出現的問題是什麼?投資人和大眾又該如何正確看待影響力的「量化」? 本集重點: 00:29 開場:突如其來的聖誕節祝福和賀年!? 01:29 為何要了解SROI? 02:35 案例:扶助弱勢家庭的婦女 03:41 重新檢視「投資報酬率」的計算:成本效益分析(CBA)有何缺失? 05:20 如何評估金錢以外的影響力?SROI如何涵蓋? 06:40 做善事不再只是捐款,而是可獲利的投資項目──分析國際企業「D.light」 08:11 論文蒐證!輔大和市北教大教授分析CBA與SROI的差異 10:03 問題1:SROI為何仍在發展階段,未達成熟?市場環境的因素 12:45 問題2:衡量項目和標準不一,降低SROI可信度 14:17 問題3:費時耗力,導致評估過程繁瑣複雜 14:37 問題4:公司間的可比較性低,難以應用 16:35 過於依賴單一指標,會忽略甚麼風險?! 18:19 正確看待SROI的方法,要維持和利害關係人溝通 21:12 最重要的「4」:台妹育如表示「要找到量化影響力的意義」 22:02 小結:「生命不應該被財務化測量」 NPOst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NPOst官網: https://npost.tw/ 若你對社會創新、社會公益等議題有興趣的話,也請訂閱、持續關注本頻道。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xpwr66fhcmx0810bvdjhz0b?m=commen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 教育路途上──沒有誰幫誰,而是陪伴彼此/與籿苗教育發展協會理事長扣扣老師談教育陪伴【聽挺好故事EP04】 1:04:08
1:04:08
나중에 재생
나중에 재생
리스트
좋아요
좋아요1:04:08
每一期的【聽挺好故事】,我們邀請一位從事社會創新,或是和永續發展相關領域的實踐者,和我們聊聊他的故事,以及他所發揮的影響力,和主持人一同用聽的,來挺這些好故事! 第四集【聽挺好故事】邀請到小人1號的創辦人「扣扣老師」陳子倢。從小他就不是一個「體制內」的學生,高中就讀夜間部,同時經歷一段和家人無法和睦相處的時間。高三畢業那年,他因緣際會進到協會擔任志工,到後來自己創業,成立「籿苗教育發展協會」,帶著自己從小「為什麼不可以」的困惑,他成了一個大人,進到教育領域。但他不是一個典型的教師,而是專門為卡在體制內外夾縫中,不知如何是好的教師和小孩們,提供「教育陪伴」──範圍包含協力教師,到課輔陪伴,直到去年七月成立「小人一號:南澳小孩的圖書遊樂場」,打造一個共融的複合式空間,接納許多南澳當地小孩,陪伴之餘,更成為他們的第二個家。陳子倢和他們,像家人一樣親,每次回去都會有小孩的擁抱迎接他,這就是他所強調的,在那邊的陪伴者,無一不是在「陪伴自己」。 本集重點: 00:10 說書人小檔案 04:27 身為台北人,走進「偏鄉」觀察後,在教育上的反思? 11:00 2018就開始蹲點南澳,那時候的感受? 17:46 之前提到「偏鄉缺的不是資源」,那缺的是甚麼? 27:14 說過想讓小人一號成為「南澳孩子的第二個家」,這個家的意義跟想像是? 30:13 借扣扣老師的眼睛,認識小人一號的老師怎麼和小孩互動、連結,產生信任關係? 36:12 看過這麼多來自各地的孩子,偏鄉和都市的孩子的共通性是? 41:08 回到自身來看,扣扣老師想做的教育,如何貼合自己的生命經驗? 49:19 執行小人一號後,觀察到陪伴更深的意義是甚麼?陪伴者需要甚麼樣的專業? 51:45 給想成為教育陪伴者的人的建議:如何看待自己的角色,以及如何看待陪伴的對象? 56:49 連結、整合資源對教育陪伴的重要性是? 01:01:03 目前看見的印象深刻的轉變? NPOst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NPOst官網:https://npost.tw/ 若你對社會創新、社會公益等議題有興趣的話,也請訂閱、持續關注本頻道。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xk0l8nsuknr0858atjslksk?m=commen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每一期的【聽挺好故事】,我們邀請從事社會創新,或是和永續發展相關領域的行動者,和我們聊聊他們的故事,以及所發揮的影響力,和主持人一同用聽的,來挺這些好故事! 【聽挺好故事】第三集邀請到國際長期教育團隊「遠山呼喚」的創辦人林子鈞,年僅20幾歲的他,在大學就已下決心到海外服務。他大二時創辦遠山呼喚這個海外教育團隊,遠到尼泊爾進行服務。2015年尼泊爾發生大地震,使許多地區陷入前所未有的窘困,遠山呼喚就是從那刻起,一步步地陪伴當地人重新站穩腳步。而對子鈞來說,「教育」絕對是要扶植一個地區最值得投資,效益最長遠的項目。因此他投入尼泊爾的教育系統,不僅是給予資源,更從了解當地人的需求開始,他堅信「同理當地人處境,還有過往背景」才能提供好的服務。歷時六年,遠山呼喚用六次群眾募資,才獲取足以讓當地孩子一路完成高等教育的資金;遠山呼喚持續朝最終目標前進──離開。「以離開為目的」是他們秉持的理念,只要當地足夠支持自己,他們就可以撤走。而下一步,是將尼泊爾經驗擴散至更多偏鄉以及缺乏教育資源的地點,延續尼泊爾的經驗,帶著這個被稱作「耘海計畫」的大型專案,遠山呼喚將展開他們的下趟旅途。 本集重點 02:32 子鈞做長期教育的契機? 05:17 如何看待與回應對短期服務的批判? 07:23 起初怎麼選擇NPO、NGO、社會企業? 10:32 海外服務要如何避免文化衝擊? 15:19 遠山呼喚為何重視親職教育? 22:22 怎麼樣和當地學校、社區、政府形成網絡? 27:08 正式離開尼泊爾,「耘海計畫」讓長期教育持續蔓延 31:55 六年六次群募,遠山呼喚的生存之道? 34:41 募資策略教學,以甚麼方式說出當地故事才好? 38:16 子鈞的真心話!遠山呼喚最大的特色是? 40:10 給國內大學生心裡話:要學會「浪費時間」 NPOst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NPOst官網:https://npost.tw/ 若你對社會創新、社會公益等議題有興趣的話,也請訂閱、持續關注本頻道。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vvpg4mxa1m30882iy30q4od?m=commen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每一期的【再續一杯】,我們會回顧這個月在NPOst平台上面的永續專題報導,帶你瞭解本期文章內容。本集開始邀請NPOst編輯育如,如同坐到編輯室內一起聊天! 本期主題是永續觀光,旅遊近兩年受疫情影響,國內外遊客受到種種限制,消費習慣逐漸由團體旅遊,轉為深度、體驗式的的個人行程。NPOst這期報導就探究在所謂「後疫情時代」,觀光旅遊究竟該如何呼應永續發展的願景? 同樣受疫情影響,對「地方創生」團隊來說,反而能看見轉機。這期報導圍繞「地方創生」這個主題,了解地方創生在觀光之中的定位,又是如何去完整地方的永續發展。反思若是過度追求利益,純為經濟做觀光,不會為地方帶來長期效益。報導也談到「地方創生教母」陳美玲,她認為「地方創生」的第一要務是找到「地方DNA」,即能獨立發展成產業的地方特色。 隨消費者人數提高,也意味地方要承受更高的環境成本,除了碳排放、垃圾量,居民的生活景況亦可能隨之變遷。這期報導呈現一些「觀光勝地」的衰落,探究背後所謂「無法永續」的原因和脈絡。另外無可避免的,是檢討身為旅人的我們自身。以「旅人之眼」,我們往往用自己的想像來凝視當地與在地居民,導致了對地方的刻板印象。這類例子不勝枚舉,包含雙龍、鹿野、烏來等地區都吸引人的地標或活動,例如「雙龍七彩吊橋」、「鹿野熱氣球季」。但這些景點和活動,僅能讓人看見表面,阻撓旅人對當地深刻的認識,自然無法形成動力,回流挹注地方的發展。 無論在哪,人潮眾多的旅遊勢必會產生成本;然而要放棄人潮帶來的收益,也是鮮少被選擇的一條路。這次報導談到澳洲、菲律賓、非洲等地區,推動生態旅遊的同時,竟也在破壞生態,而原因可能是當地人為了生計,不得不出此下策,究竟經濟和環境,孰輕孰重? 01:13 為什麼要用觀光來談永續? 02:52 戴口罩以外,疫情對旅遊的衝擊與轉變 07:41 來勢洶洶的千禧年世代正改變旅遊生態 11:11 「地方創生」和永續觀光的關聯? 22:14地方 「創生」還是「創傷」?其實只有一線之隔 23:53 揭!瘡!直視文化觀光的黑暗面 29:31 怎麼樣當一個OK的「旅人」? 31:38 OMG!旅遊帶來的生態破壞 36:15 編輯的心得分享TIME 看更多【永續觀光】報導: https://npost.tw/issues/6895 NPOst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NPOst官網: https://npost.tw/ 若你對社會創新、社會公益等議題有興趣的話,也請訂閱、持續關注本頻道。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vlrwl7t1igp099011yczoan?m=commen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大膽求知,小心驗證!在【IN學堂】當中跟著名偵探解謎一系列公益、永續相關的議題,無論時事或專業用語都如闖關遊戲般輕鬆有趣,順便累積硬實力,要記得,真相不只有一個! 從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喊出「2050年淨零碳排」後,各國政府爭相祭出政策,宣導能源轉型,發明無數口號例如Green economy(綠色經濟)、Climate neutral(氣候中和)──氣候少女格雷塔(Greta Thunberg)卻在義大利青年氣候高峰會上斥責各國政府無實際作為,只說一堆廢話(blah blah blah)。從實際情況來看,中國去年碳排量是世界最高,美國則是人均碳排放量第一,與喊出的宣言大相逕庭。究竟這些國家如何處理碳排放的議題?真實的表現為何? 本集重點: 03:03 氣候少女在義大利青年氣候高峰會(Youth Climate Summit)上的發言 05:38 淨零碳排(Net Zero)概念解說 06:20 碳排放量公式 07:00 比較淨零碳排和碳中和(Carbon Neutral) 08:04 青年氣候高峰會上的示威抗議:G20未竟之事? 09:34 中國能源危機:減碳政策衝擊經濟的兩難 11:39 七月剛啟動全國碳交易市場,卻充滿問題 14:34 美國近年的碳排表現 15:48 廢除潔淨電力計畫(CPP)對火力發電的危害視而不見 17:08 負排碳技術(NETs)的概念解說及其風險 19:58 回望源頭減量的重要性 21:13 台灣如何發展淨零碳排政策──最快2023收碳費 26:07 結語:重點整理 NPOst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NPOst官網: https://npost.tw/ 若你對社會創新、社會公益等議題有興趣的話,也請訂閱、持續關注本頻道。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vab656c0wgr0969gxucquq3?m=commen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大膽求知,小心驗證!在【硬學堂】當中跟著名偵探解謎一系列公益、永續相關的議題,無論時事或專業用語都如闖關遊戲般輕鬆有趣,還順便累積硬實力,要記得,真相不只有一個! ESG,是將CSR概念具體化的指標。延續上集,這集節目將介紹ESG的意涵以及實務上遇到的眾多困境。縮寫分別代表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治理(Governance)。ESG如何在投資市場上發揮優勢,又能如何幫助企業等等的相關消息,近年被大肆報導,幾乎無人不知。ESG的理想是平衡企業的收益及公益,成為兩端的平衡點──只是這個理想,仍然在漂綠企業、評鑑標準不一……等弊端面前敗下陣來。究竟投資人或企業如何自救或是尋求幫助,讓ESG被導向回最初的願景?跟著名偵探一起探索! 本集重點: 02:32 ESG的定義 04:00 ESG起源:氣候變遷、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 05:34 正面實例1:挪威基金大手筆撤資棕梠油公司,解救伐木危機 06:50 正面實例2:各國外資撤離非洲,影響種族隔離政策 08:55 投資人主動介入,會如何影響企業決策? 10:06 不僅要撒錢,還要撒對地方!ESG批鬥大會開始! 10:34 批評1:ESG只能避開最差公司? 11:50 批評2:ESG評比引起企業「一窩蜂」現象,反而製造問題? 15:15 批評3:ESG評鑑制度本身問題:漂綠(Greenwashing)為何會發生? 17:20 投資人自救手冊!篩選掉漂綠企業的技巧! 18:30 批評4:統一制式的評鑑標準忽略商業模式的差異性 20:48 ESG的理想:成為極與極的平衡,兼顧利潤和公益 NPOst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NPOst官網: https://npost.tw/ 若你對社會創新、社會公益等議題有興趣的話,也請訂閱、持續關注本頻道。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每一期的【聽挺好故事】,我們邀請一位從事社會創新,或是和永續發展相關領域的專家,和我們聊聊他的創業故事,以及他所發揮的影響力,和主持人一同用聽的,來挺這些好故事! 第二集【聽挺好故事】邀請到島內散步的執行長邱翊,從旅行社員工開始做起的他,對旅遊業始終抱持疑問,也對旅遊始終懷有想像,對著自己的疑問和想像,他成立了「島內散步」。團隊透過導覽,讓自己和遊客認識一個地方的文化底蘊──以一個「文化轉譯者」的身分耕耘著。規劃導覽路線時,島內散步也建立和地方團隊的關係,並強調島內、地方,和客戶三方要成「對等三角形」的關係,秉著尊重與平等的精神。疫情期間,邱翊效法國外發展雲端旅遊,收入下滑他卻不甚擔心,還預測未來旅遊模式──下一步該去哪?他似乎早已胸有成竹。 本集重點 00:59 起點:邱翊如何意識到旅遊產業的問題? 02:51 談旅遊業人才培養 03:45 在旅行社的觀察──不重視導遊的專業能力 04:52 傳統導遊、領隊問題:未作功課、編造故事 07:33 透過導覽開始認識家鄉的文化底蘊 11:27 島內散步如何規劃導覽路線? 12:26 導覽路線與文化認同的關聯? 14:03 培養導覽員關鍵是「理念認同」 16:43 談島內散步、地方團隊、客戶的「對等三角形」 18:31 成立旅行社的原因? 20:26 地方轉型觀光產生的「創傷」? 21:55 距離愈遠,愈多想像──刻板印象給地方的傷害 23:13 從地方合作獲得的寶貴經驗? 26:40 島內團隊如何給地方回饋? 28:36 邱翊對永續旅遊的想像:理解消費者需求、為客戶創造營利 30:23 疫情底下的旅遊業視野:如何應應和轉型? 32:14 轉型遇到的最大困難──帶領團隊理解新旅遊模式 34:32 體驗活動的未來 35:54 如何以精進體驗設計增加深度?以結合表演藝術為例 NPOst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NPOst官網:https://npost.tw/ 若你對社會創新、社會公益等議題有興趣的話,也請訂閱、持續關注本頻道。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大膽求知,小心驗證!在【硬學堂】當中跟著名偵探解謎一系列公益、永續相關的議題,無論時事或專業用語都如闖關遊戲般輕鬆有趣,還順便累積硬實力,要記得,真相不只有一個! 本集主題「企業社會責任」又稱CSR(縮寫自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是近幾年人氣水漲船高的話題,企業看似是為使社會進步做起公益──但這個「糖衣」的內容,真的只有「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熱忱嗎?或者「糖衣」是包裝,讓消費者見不到內容物之醜惡,舉凡環境汙染的各種議題,剩食、剩衣、廢氣、廢水──哪個又和企業無關?究竟企業是在洗白自己,還是發揮良心,真相是甚麼? 本集重點: 01:08 企業社會責任(CSR)定義 02:00 生活實例1:超商惜食政策 03:22 惜食政策減低多少浪費? 05:30 「惜食標籤」成洗白工具 06:30 「金融大海嘯」導致CSR備受矚目 07:07 從做慈善變成公益,企業在公益領域的優勢 07:50 生活實例2:優衣庫 10:35 回收二手衣變成產業「殖民」? 11:49 二手衣的社會創新 12:39 消費者也要有意識,世界不能單靠企業來救 13:32 民間團體的協力 14:45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環境金害獎」揭露企業醜惡 15:49 「對內」的CSR,發揮以人為本精神 NPOst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NPOst官網: https://npost.tw/ 若你對社會創新、社會公益等議題有興趣的話,也請訂閱、持續關注本頻道。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每一期的【益時興起】,我們邀請一位曾是NPOst報導主角的受訪者,和我們開啟訪後的再對談,補充那些報導中來不及說完的故事後續。 首集【益時興起】我們邀請到台灣展臂閱讀協會的理事長陳宥達,五年來推動親子共讀的目標是偏鄉早療──這個他在高雄那瑪夏地區服務後觀察到的問題。協會前兩年做了社會投資報酬率的調查,價值高達1:8.84,等同於用一塊錢經費創造近九倍的價值。邁入協會的第五年,陳宥達要持續推動「展臂2.0」──用數位科技加值他們的影響力,引入「說話計步器」和「智能販賣機」,能蒐集大數據回饋給使用者,也讓專業醫療團隊更能做出準確的判斷。 建議先閱讀過報導再來聽節目喔😋 📄🔗:https://npost.tw/archives/61627 本集重點: 00:08 主持人開場、介紹報導 01:40 正式開場 02:12 展臂2.0在「夢想資助計畫」得獎心得 04:31 展臂五年來帶來具體的改變 07:14 最初服務的地方那瑪夏現在的情況 08:41 如何應付醫療人員起初對共讀計畫的排斥、不重視? 09:48 醫療人員愈來愈能接受親子共讀 11:18 社會投資報酬率1:8.84對宥達的意義 13:06 從社會投資報酬率看到協會的困境 16:05 和教育部的合作 18:43 介紹「說話計步器」的功能 22:25 數據對於家長的意義 23:59 要引進多少「說話計步器」以及如何分配 25:42 台灣可以自己生產「說話計步器」嗎?會有甚麼問題? 26:59 「智能福祉販賣機」的點子怎麼來的? 29:23 協會希望合作的口袋名單 30:39 協會的合作模式 32:22 宥達一路走來的感想 33:09 結語 若你對社會創新、社會公益等議題有興趣的話,也請訂閱、持續關注本頻道。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每一期的【聽挺好故事】,我們邀請一位從事社會創新,或是和永續發展相關領域的專家,和我們聊聊他的創業故事,以及他所發揮的影響力,和主持人一同用聽的,來挺這些好故事! 首集【聽挺好故事】的來賓是才二十多歲的青年創業家林筱菁。他和幾個夥伴在研究所時決定創業,成立「股份魚鄉」。抱持夢想,也懷著改革的胸襟,就這樣踏入台南七股的小漁村。在那裡,他們從無到有地做「食魚教育」,奇妙的是身為「外人」的他們竟教育起在地的孩子,帶他們認識當地最多的養殖漁業、走訪漁民。做了一段時間,漸漸被漁民認識,也主動「進攻」,去魚塭打工──外行的身手讓他們吃到苦頭,現在已不敢輕易嘗試,筱菁笑說後來就懂得「專業分工」的重要。但是,他們最後成功地和漁民打成一片,把「食魚教育」提升到另一個層次,轉變為遊客的體驗行程。 股份魚鄉的在地行動,更串聯起了七股與永續的連結,不但讓人理解養殖漁業如何幫助海洋永續,透過教育與遊程的規劃,也讓七股的觀光有了新氣象。 想知道更多筱菁的創業點滴,他們如何以外人的身分進到當地、融入當地生活,七股又如何靠創新模式來吸引更多遊客,同時也透過行動來回應永續的議題……等更多內容,別猶豫馬上收聽! 本集重點: 00:10 主持人開場、介紹股份魚鄉 01:46 正式開場 02:48 筱菁進到七股的契機,研究所時參與國家公園計畫 05:19 透過筱菁看七股景色,認識友善養殖漁業 07:25 台北出生長大的筱菁對台南的認識? 08:21 股份魚鄉在七股的創新行動──從食魚教育開始 10:39 一開始對七股的想像,以及進到當地後的新認識? 14:31 挽起袖子去魚塭打工後「遍體鱗傷」的經歷 16:07 家人從不了解變為最大支持者,創業者的家庭故事 17:36 七股用友善養殖法與其他地區的差別? 20:27 股份魚鄉的行動如何回應「海洋永續」? 22:19 深度旅遊帶遊客認識七股,筱菁先來分享私藏景點 24:35 太多消費者「不會吃」,才堅持「一次一種水產」的遊程 27:09 深度旅遊促進消費者和生產者關係?股份魚鄉「橋樑」的角色 28:18 如何取得漁民信任,建立合作關係? 30:34 疫情期間開始培育在地導覽員 33:24「永續觀光」對於筱菁的意義 35:16 這些年學到最寶貴的經驗 36:17 最感謝的人、事、物 37:28 股份魚鄉今年的規劃 38:45 台語小教室,你不知道的「文蛤」念法 若你對社會創新、社會公益等議題有興趣的話,也請訂閱、持續關注本頻道。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每一期的【再續一杯】,我們會進行這個月NPOst的永續專題報導回顧,用新聞懶人包的方式帶你瞭解本期精選文章。 這一期的主題「海洋永續」的意義是「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生態系,以確保生物多樣性並防止海洋環境劣化」。我們從吃的方面開始,《臺灣海鮮選擇指南》教你如何挑選海產,告訴你哪些魚種建議食用,哪些則避免食用,只要知道並注意這些細節,就能在生活習慣上為海洋永續盡心了。 除了飲食也帶你關心海洋的汙染。從海灘開始,了解「淨灘」對於減少污染的作用不大,真正能淨灘的行動是在日常生活中減少一次性產品使用,「源頭減廢」才可能達到目的。海岸線則面臨不斷後退的危機,幸好約莫十年前發起的「海岸造林」行動,正在逐步發揮影響力。海洋裡的污染──海底廢棄物的未來則仰賴回收產業及消費市場的經濟循環,「海廢」通常難以處理,要提升回收率就必須提高業者回收的意願,而一大關鍵在於消費者願意買單回收物再製成的產品。 海洋環境的狀況也可以化作具體數據,海洋健康指數這項全面且普遍的指標,能針對海洋的各層面分析,且把人類的福祉放入考量,因此能夠帶來具體的政策建議。研究結果指出台灣在供應食物的方面名列前茅,卻在其他如非食用性資源、觀光、汙染等面向上表現不佳,甚至落後平均水準,顯示台灣未來必須面對的課題。 民間的持續努力對於改善海洋環境也至關緊要。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借助近兩百名志工的力量,發布了範圍廣大的珊瑚礁體檢報告,對於生態系的改變,這些數據很可能成為決定性的證據。宜蘭東澳近年也因為被選作「栽培漁業示範區」開始養海膽,居民為了守護這塊被選作「永續利用區」的海域,自願成立海洋巡守隊,漁民也因為這片海域逐漸凝聚。 除了人類的行動外,解決海洋環境問題的方法或許就在海洋裡。近年來研究發現「紅樹林、沼澤濕地、海草地」這些沿海生態系能夠固存大量二氧化碳,被稱作「藍碳」──或許能成為解決海平面上升、海岸線後退等問題的那把鑰匙。不過,這些生態系亦大量遭人類破壞,幸好興起「碳權交易」,能保障一部分的沿海生態系不被破壞。未來可期待藍碳市場的規模擴大,對海洋環境勢必有幫助。 本期重點: 00:10 開場 00:38 簡介SDGs第十四項目標──海洋永續 01:14 【節氣食「漁」,海鮮料理中少不了的永續秘方】、【看燈號吃海鮮?你的選擇決定在地與永續的發展】 05:19 【改名吃鮭魚之後呢?有了名字但卻失聲的永續真相】 06:40 【反思淨灘熱潮──走向智慧淨灘,別讓淨灘越淨越髒】 08:43 【海岸造林守護海岸線,自己的國土自己保衛】 10:29 【海廢的前世今生:揭開循環經濟背後看不見的事實】 13:51 【替台灣的海洋做健檢:我們可以如何解讀海洋健康指數OHI】 17:56 【鄉民也可以幫助海洋?集眾人之力累積12年台灣水下資料的珊瑚礁體檢】 21:40 【里海海田種下希望 東澳巡守隊投入永續漁業】 24:04 【海洋也能自救? 放眼藍碳市場 看見永續未來】 26:55 【虛實之間看見海洋之生──海洋永續必看選片指南】 以上內容摘錄自NPOst報導,詳細文章內容請上網站閱讀(【永續發展專題──海洋永續】https://npost.tw/issues/6844 ) 若你對社會創新、社會公益等議題有興趣的話,也請訂閱、持續關注本頻道。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플레이어 FM에 오신것을 환영합니다!
플레이어 FM은 웹에서 고품질 팟캐스트를 검색하여 지금 바로 즐길 수 있도록 합니다. 최고의 팟캐스트 앱이며 Android, iPhone 및 웹에서도 작동합니다. 장치 간 구독 동기화를 위해 가입하세요.